您当前位置: 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 > 考试资讯 > 正文

2019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统考高中数学试题答案

作者:陕师大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

添加时间: 2019-03-10 15:37:46

内容摘要:一、单项选择题1 .答案: A 。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和2 .答案: x + y = a z^2 = 2xy3 .答案: B 。圆面4 .答案: C 。5 .答案: B 若,则一定有6 .答案: C 。07 .答案: A 。

一、 单项选择题
1 .答案: A 。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和
2 .答案: x + y = a  z^2 = 2xy
3 .答案: B 。圆面
4 .答案: C 。
5 .答案: B . 若,则一定有
6 .答案: C 。0
7 .答案: A 。① ② ③
8 .答案: A . 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四、论述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15.参考答案:
首先函数是中学阶段重要的知识点,同时也对应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函数思想是指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应用数学语言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数学模型,包括方程、方程组和不等式、不等式组,然后通过解方程或不等式来解决问题。
首先,函数与方程,当把函数中的y变成0,函数就变成了方程。方程是利用算术来从数量关系入手解决问题,函数是集合间的映射关系,当需要计算函数值时,可以利用方程的运算方法;在求解方程时也可以利用函数的性质和图象。例如当y=0时,函数x的值表示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也就是方程的根,那么交点的数量就是方程的根的数量,也是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判别目的。
其次,函数与不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类似,只是把等号变为不等号,y变成0,函数就变为不等式。不等式表示的是不等关系,在解不等式时可以借助函数的图象来理解和运算,也就是经典的线性规划问题。
最后,函数与数列,等差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看做是关于首项和公差(公比)的一次函数,

看做值域,n看做定义域。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可以整理成二次函数的形式,这样可以通过函数图象和解析式来求得数列的某些值。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20分)
16.参考答案:
第一问:课堂提问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八种,分别为:有目的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充分思考性原则、及时评价性原则。
A老师的课堂提问中遵循了目的性、循序渐进、充分思考性等几个原则。但是违背了启发性、适度性、全面性、兴趣性以及及时评价性原则。
首先是启发性、适度性和全面性原则。教师A提出的问题普遍特点是相对比较难的,适合于中等及以上的同学,没有考虑全体学生。所以,违背了适度性和全面性原则。
接下来是违背了兴趣性原则。教师A在教学中,例子相对比较少,更多的是直接提问一些知识上面的问题让学生直接思考。没有考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最后是及时评价性原则。教师A在整个教学中,没有体现对于学生表现的及时评价。
B老师的课堂提问中遵循了目的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充分思考性、兴趣性、适度性、全面性等几个原则。但是违背了及时评价性原则。
教师B在整个的教学中,能够充分的利用例子,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帮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函数的零点的概念以及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之间的关系。
教师B不足的地方是缺少及时评价。针对提问,需要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与教师的快速成长。
第二问:建议:对于A老师,(1)提问时没有遵循循序渐进性原则,问题的提出应该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建议在提问中应该先提问学生:初中你是如何判断一个方程有实数根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提问学生用之前的方法还能判断方程

是否有实数根吗?由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2)提问过程中缺乏引导性,在学生不知道函数

是否有实数根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的时候一元二次方程与对应的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方程与函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对于B老师,虽然给出了三组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对应的二次函数让学生进行观察,但是可以在函数的类型上进行改进,不只是呈现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对应的二次函数,还可以增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对应的一次函数让学生进行观察。
六、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17.参考答案:
第一问:(1)问题一:教育部:截至本月全国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2.2%。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进行研究呢?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一一调查吗?
问题二:假设你是一名药品安全监测的工作人员,要对一批药品进行安全监测,你准备怎样做?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一一调查吗?那么,应该怎样获取样本呢?
设计意图:两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于简单随机抽样有一个初步了解,意识到简单随机抽样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将抽样调查与普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提出抽样的必要性。
(2)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一份颇有名气的杂志的工作人员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兰顿和罗斯福中谁将当选下一届总统。为了了解公众意向,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辆登记簿上的名单给大批人发了调查表(注意在1936年电话和汽车只有少数富人拥有)通过分析收回的调查表,显示兰顿非常受欢迎,于是此杂志预测兰顿将在选举中获胜,实际选举结果正好相反,最后罗斯福在选举中获胜。
请思考:这次民意调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调查都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通过该历史上的有名案例,让学生体会统计的重要基本思想是用局部刻画整体,为了减小抽样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误差,在调查中一定要注意对于抽样方法的科学性,以及简单随机抽样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
(3)问题一:“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的民意调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应该如何进行抽样调查,获取样本,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问题三:由上面的失败案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我们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先从现实中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再通过问题二引导学生思考抽样调查的方法,最后再总结出正确的调查方法,符合学生的思维也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第二问:(1)教学重点: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学难点:抽签法和随机数法的实施步骤。
(3)本节课是高中阶段学习统计学的第一节课,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本节课对于后续学习用样本估计总体以及变量的相关关系有直接影响。
 
看了本文的网友又看了
关键词相关内容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师大路校区
电话:029-85568912 87555512 15399057395
备案:陕ICP备15002534号-1
  • 扫一扫,第一时间获取考试信息
  • 大德教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