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陕师大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
添加时间: 2015-06-25 23:17:06内容摘要: 第一节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含义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
第一节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含义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
所谓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规范。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的。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具体来说,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学校教育。它是在固定的场所有目的、按计划进行的,或面向班级整体施教,或进行小组个别施教。第二种是通过各种知识媒介(如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函授教材等),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受到教育的活动。第三种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的活动。它既不在学校中进行,又不系统讲授,也不提供学习内容,而是在工作与生活现场通过示范、模仿、交往、接触、传递信息和经验等方式进行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影响。第四种是自我教育。这是指受教育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发展智力和才能,形成一定的个性品质而进行的自觉的、有目的的自我控制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发展变化的人,它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引导年轻一代,尤其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都是教育者。孩子入学之后,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学校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则成为主要的教育者。教育者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其通过教育活动传承人类文明的精髓,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象征。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不断地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从而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思想与品德得到发展和提高。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其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所获得的知识和所发展的能力的程度以及学习的效果。
3.教育措施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教育措施。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主要包括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
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教育的内容是不相同的,随着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内容也会有所变化。教育手段指的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教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活动中运用的一些物质器具等,如教师教具、试验设备、教育辅助材料等。
4.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两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活动中,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同时,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又是活动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活动目的——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
1.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活动的产生,教育学史上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即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他提出了“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繁衍下去。生物起源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在原始社会,儿童通过观察成年人采集、狩猎、编织等活动,不断模仿成年人干活,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习得了各种生存技能。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了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否认教育的社会性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年长一代为了延续种族的生产、生活,有目的地把生产技能、技巧以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在这种经验传递中产生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就要在共同的行为规范中行动,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表达意义和情感的语言产生并发展,人类的大脑、四肢进一步发展,活动能力和协调性不断增强。所以,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依赖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2.教育的发展阶段
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
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是源于群体青年成员适应集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现实需要。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没有从劳动中分离出来。具体来说,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所有成员都平等地接受教育,教育的内容只因年龄、性别和劳动分工不同而有差别。
②原始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传递生产经验,帮助年轻一代适应社会生活,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公共生活的规范、艺术和宗教教育。
③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的,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的手段仅限于言传身教,主要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形式。
(2)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我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商代产生了最早的学校,同时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西周以后,我国的学校教育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体系,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此时学校教育的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六艺”。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开始实行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统治,从此儒家教育思想一直占据思想文化的正统地位。宋代以后,《四书》、《五经》不仅成了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雅典教育的目的则是把年轻人培养成为多才多艺、能言善辩、善于工商事务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紧密联系、互相利用的时期。统治残酷、等级森严、思想专制,文化教育几乎完全为宗教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世俗文化被否定。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由僧院学校或大主教学校担当,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盲目服从圣书和僧侣教师的权威,学习方法是背诵。为了更好地布道,他们设立了为数众多的教区学校,主要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的宗教教育,也适当讲授一些读写知识。教会学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其次是骑士教育。骑士教育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主要是在骑士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进行,其教育内容首先是效忠领主的品质,然后是军事征战的本领,以及附庸风雅的素养。中世纪也有世俗教育,学习文法、修辞、天文、历法、算术等实用知识,但神学也是主修课程。
总体来讲,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掌控,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②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
③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
④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学方法刻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
(3)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大部分。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生产工人。一方面,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也为劳动人民提供了入学的机会。
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无产阶级是社会的领导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由劳动人民掌握,教育不再具有阶级性,而成为促进全体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工具。社会主义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传播人类文明长期积淀下来的科学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身心素质。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来说,现代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现代的学校教育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学校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逐步改变了教育被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的局面,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③教学内容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内容大大增加,学校教育越来越科学化和现代化。
④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广‘泛的推广,基础教育得以逐渐普及。
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狂潮。义务教育向中等教育延伸,各国考虑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大力投资和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的终身化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终身教育思想兴起于欧洲,最早是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o朗格朗提出来的。终身教育的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人职后的教育要统一起来,“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应该在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实现,把青少年的教育与成年人的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②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十几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并已经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重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全民教育的内涵就是教育的民主化,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的民众。其基本含义就是教育对象要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应该向所有人开放,特别是适龄儿童和青年应该受到基本的教育。
③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民主化是现代教育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和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的自由化、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组织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不仅包括教育起点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机会的均等,而且包括教育结果机会的均等。此外,教育的自主权要进一步扩大,课程设置更科学化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可能性。
④教育的多元化
目前,教育领域存在着教育方式单一、规定性太强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将随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发展走向多元化的时代。教育多元化主要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以及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发展趋势。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必然带来教育技术上的重大变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就要求人们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包括机器设备、计算机技术、培养手段等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促进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科学化,从而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
上一篇:第一页
2015-06-25
2015-06-25
2015-06-25
2015-06-25
201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