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5.1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作者:陕师大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

添加时间: 2016-05-06 10:32:39

内容摘要:  第一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命题点1:中学生认知发展概述  (一)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与深化  ①无意注意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  ②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③注意

  第一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命题点1:中学生认知发展概述
 

  (一)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与深化

  ①无意注意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

  ②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③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2.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①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较慢;

  ②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③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④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二)中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

  1.感觉的发展

  ①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②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2.知觉的发展

  ①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②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③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④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发展。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记忆的容量、广度增加,接近成人;

  ②直观形象材料记忆优于抽象材料;

  ③记忆的有意性加强,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④意义识记的能力有所发展,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⑤抽象实际能力进一步发展。

  (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①抽象思维逐渐处于优势、主导地位;

  ②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提高;

  ③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和控制能力开始显现;

  ④辩证思维迅速发展。

  (五)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①智力水平实现飞跃;

  ②智力基本达到成熟;

  ③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且存在个体差异。
 

  命题点2:中学生认知发展阶段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每一个连续的发展阶段中,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尽管儿童在每一个阶段所取得的成就都建立在前一阶段的成就之上,但并不与前一阶段相同。因此,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突发的、跳跃的,而不是随时间平缓地发展。

  1.认知发展的机制

  1)图式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2)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同化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3)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的过渡过程。平衡的这种连续不断地发展,就是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

  2.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认知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在每一个连续发展的阶段中,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从逻辑学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它们彼此衔接,依次发生,不能超越也不能逆转。

  3.影响发展的因素

  ①机体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i

  ②练习和经验;

  ③社会经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④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4.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以新的角度来认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

  2)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认识是以不同性质的方式获得的;

  3)辩证地看待认知发展阶段与学习的关系: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学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创立了“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1.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一历史的发展观。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其中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所谓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观察、随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意志等。)

  (1)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

  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2)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

  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②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高级心理机能:

  ③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由此可见,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是与他的文化一历史发展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一历史发展的产物;强调心理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并为这个变化过程确定了一系列的指标。

  2.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维果斯基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他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

  (1)“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维果斯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样在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种发展水平与第二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最主要的理论。也就是说,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怎样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维果斯基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看来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3.“内化”学说

  维果斯基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是“内化”学说最早推出人之一。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维呆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他认为,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或“心理工具”就是各种符号。运用符号就能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种改造转化不仅在人类的发展中,而且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着。学生早年还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技能。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4.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①心理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

  ②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

  ③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师大路校区
电话:029-85568912 87555512 15399057395
备案:陕ICP备15002534号-1
  • 扫一扫,第一时间获取考试信息
  • 大德教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