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陕师大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
添加时间: 2016-05-07 10:42:27内容摘要: 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命题点1:情绪 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一)情绪的基本分类 关于情绪的类别,长期以来说法不一。我国古代有喜、
命题点1:情绪
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一)情绪的基本分类
关于情绪的类别,长期以来说法不一。我国古代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说;美国心王里学家普拉切克提出了八种基本情绪:悲痛、恐l具、惊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还有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九种类别。虽然类别很多,但—般认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1.快乐
快乐是指一个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达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由于需要得到满足,愿望得以实现,心理的急迫感和紧张感解除,快乐随之而生。快乐有强度的差异,从愉快、兴奋到狂喜,这种差异是和所追求的目的对自身的意义以及实现的难易程度有关。
2.愤怒
愤怒是指月斤追求的目的受到阻碍,愿望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愤怒时紧张感增加,有时不能自我控制,甚至出现攻击行为。愤怒也有程度上的区别,—般的愿望无法实现时,只会感到不快或生气,但当遇到不合理的阻碍或恶意的破坏时,愤怒会急剧爆发。这种情绪对人的身心的伤害也是明显的。
3.恐惧
恐惧是企图摆脱和逃避某种危险情景而又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所以,恐惧的产生不仅仅由于危险情景的存在,还与个人排除危险的能力和应付危险的手段有关。一个初次出海的人遇到惊涛骇浪或者鲨鱼袭击会感到恐惧无比,而一个经验丰富的水手对此可能已经司空见惯,泰然自若。婴儿身上的恐惧情绪表现较晚,可能是与他对恐惧情景的认知较晚有关。
4.悲哀
悲哀是指心爱的事物失去时或理想和愿望破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悲哀的程度取决于失去的事物对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悲哀时带来的紧张的释放,会导致哭泣。当然,悲哀并不总是消极的,它有时能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二)情绪状态分类
情绪状态是指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响下,一段时间内各种情绪体验的一般特征表现。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青少年学生主要的情绪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热情和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生活中我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件喜事让我们很长时间保持着愉快的心情;但有时候一件不如意的事也会让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忧心怕忡,情绪低落,这些都是心境的表现。
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一个在单位受到表彰的人,觉得心情愉快,回到家里同家人会谈笑风生,遇到邻居会笑脸相迎,走在路上也会觉得天高气爽;而当他心情郁闷时,在单位、在家里都会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甚至会“对花落泪,对月伤情”。古语中说人们对同一种事物,“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也是心境弥散性的表现。心境的长期性是指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表现。虽然基本情绪具有情境性,但心境中的喜悦、悲伤、生气、害怕却要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有时甚至成为人一生的主导心境。如有的人一生历尽坎坷,却总是豁达、开朗,以乐观的心境去面对生活;有的人总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或觉得别人都对自己不友好,结果总是保持着抑郁愁闷的心境。
导致心境产生的原因很多,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人际关系的亲与疏,个人健康的好与坏,自然气候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某种心境。但心境并不完全取决于外部因素,还同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联系。一个有高尚的人生追求的人会无视人生的失意和挫折,始终以乐观的心境面对生活。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可以说就是这种心境的体现。
心境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心境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常态,人们每天总是在一定的心境中学习、工作和交往,积极良好的心境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绩效,帮助人们克服困难,保持身心健康;消极不良的心境则会使人意志消沉、悲观绝望,无法正常工作和交往,甚至导致一些身心疾病。所以,保持一种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境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人们在生活中的狂喜、狂怒、深重的悲痛和异常的恐惧等都是激情的表现。和心境相比,激情在强度上更大,但维持的时间一般较短暂。
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同时伴随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当激情到来的时候,大量心理能量在短时间内积聚而出,如疾风骤雨,使得当事人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听到自己金榜题名,狂喜之下竟然意识混乱、手舞足蹈、疯疯癫癫:有些人在暴怒之下,双目圆睁、咬牙切齿,甚至拳脚相加。但这些激情在宣泄之后,人又会很快平息下来,甚至出现精力衰竭的状态。
激情常由生活事件所引起,那些对个体有特殊意义的事件会导致激情,如考上大学、找到满意的工作等;出乎意料的突发事件会引起激情,如多年失去音信的亲人突然回归,常会欣喜若狂。
另外,违背个体意愿的事件也会引起激情,中国古书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过昭关,因担心被抓回楚国,父仇不能报,一夜之间竟然愁白了头。可见,不同的生活事件会引起不同的激情。
激情对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一方面,激情可以激发内在的心理能量,成为行为的巨大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所创造。如战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一往无前;画家在创作中,尽情挥洒、浑然忘我;运动员在报效祖国的激情感染下,敢于拼搏,勇夺金牌。但另一方面,激情也有很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激情中的人有时任性而为,不计后果,对人对己都造成损失。一些青少年犯罪,就是在激情的控制下,一时冲动,酿成大错。激情有时还会引起强烈的生理变化,使人言语混乱、动作失调,甚至休克。所以,在生活中应该适当地控制激情,多发挥其积极作用。
3.热情
热情是一种介于心境和激情之间的中间情绪状态,热情是一种比较强烈、稳定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热情是保证个体行为的基本动力,它不仅影响个体的认知活动,也影响个体的意志行动。
诱导人产生积极热情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热情也具有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两重性。
4.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如在日常生活中突然遇到火灾、地震,飞行员在执行任务中突然遇到恶劣天气,旅途中突然遭到歹徒的抢劫等,无论天灾还是人祸,这些突发事件常常使人们心理上高度警醒和紧张,并产生相应的反应,这都是应激的表现。
人在应激状态下常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这是因为个体在意外刺激作用下必须调动体内全部的能量以应付紧急事件和重大变故。这个生理反应的具体过程为:紧张刺激作用于大脑,使得下丘脑兴奋,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状腺素,从而大大增加通向体内某些器官和肌肉处的血流量,提高机体应付紧张刺激的能力。加拿大心理学家塞里把整个应激反应过程分为动员、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首先是有机体通过自身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整做好防御性的准备;其次是借助呼吸心率变化和血糖增加等调动内在潜能,应对环境变化;最后当刺激不能及时消除时,持续的阻抗使得内在机能受损,防御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疾病。
应激的生理反应大致相同,但外部表现可能有很大差异。积极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全力以赴地去排除危险、克服困难i消极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惊慌无措、一筹莫展,或者发动错误的行为,加剧了事态的严重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既同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有关,也同平时的训练和经验积累有关。如果接受过防火演习和救生训练,遇到类似的突发事故,就能正确及时地逃生和救人。
命题点2:情感
(一)情感概念
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是内心自发引起的心理活动。
(二)情感分类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人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崇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见义勇为和互帮互助等。在青年期,随着世界观的初步形成和人生理想的确立,人的情感也更为独立和稳定,并对人的行为有一种持久而强大的推动力。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追求时,就会感到自尊、自重,有一种自豪感:当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同自己坚持的理想和价值标准相违背时,就会感到痛苦、懊晦,甚至丧失自尊心。显然,这种情感体验具有明显的自觉性,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调控和监督作用。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人们在探索未知事物时表现出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科学研究中面临新问题时的惊讶、怀疑、困惑和对真理的确信,问题得以解决并有新的发现时的喜悦感和幸福感,这些都是人们在探索活动和求知过程中产生的理智感。人们越积极地参与智力活动,就越能体验到更强烈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们从事学习活动和探索活动的动力。当一个人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感到获得知识的乐趣以及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幸福感时,他就会不计名利得失,以一种忘我的奉献精神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居里夫妇在提炼镭的艰辛历程中以及发现镭的那一刻,所体验到的理智感是非常强烈的。
3.美感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在客观世界中,凡是符合我们的审美标准的事物都能引起美的体验。一方面,美感可以由客观景物引起,例如,桂林山水的秀丽、内蒙古草原的苍茫、故宫的绚丽辉煌、长城的蜿蜒壮美,可以使人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和人的创造之美;另一方面,人的容貌举止和道德修养也常能引发美感,甚至一个人身上善良、纯朴的性格,率直、坚强的品性,比身材和外貌更能体现人性之美。人在感受美的时候通常会产生一种愉快的体验,而且表现出对美的客体的强烈的倾向性。所以,美感体验有时也能成为人的行为的推动力。
在生活中,由于人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的多样化,对美的见解也多有不同。例如,有的人喜欢花好月圆的美,有的人却以丑木、怪石为美;有的人喜欢绚丽和精致的美,有的人却喜欢悲壮和苍凉之美。
美感受社会生活条件的限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美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对美的体验也自然不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开放,人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异域风俗和文化。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在坚持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同时,去鉴别和吸收别国文化中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命题点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一)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机体的生理性需要、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则发生得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社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4)情绪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与持久性;
5)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二)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情绪和情感是两种难以分割而又有区别的主观体验,二者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情绪变化受情感制约,情感在情绪变化中得以体现;
2)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3)情绪和情感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
命题点4: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一)忧郁
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悲观、郁郁寡欢、思维迟缓、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同学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具体表现为:
1)兴趣衰退。这类同学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基本丢失。
2)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妄自菲薄,并有内疚后悔等自责倾向,多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对自己的失败估计。如学习成绩较好,但坚持认为自己学习很差,以后肯定不能毕业。
3)精力衰退。自感疲惫无力,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和较强运动。这类同学往往感到听课、做作业时,头脑无法兴奋起来,但一般无杂念而是一片空白,体育课甚至日常生活无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从心之感。
4)封闭退缩。不愿交往,情绪苦闷且封闭,不诉说也不写日记。这类同学通常能维持和其他同学、老师的一般性交往,但被动勉强,交往内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们的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
5)躯体不适。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疼、背痛、肢体酸痛等,还有失眠等睡眠障碍,有些同学有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想前进、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标;有时下决心改变自己,但没有付诸行动的勇气;无望、无助感强烈。
(二)焦虑
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便会感到焦虑,这是正常的。焦虑的心理问题是指一种无明确对象、无法摆脱的焦虑状态,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形式。
1)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以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为典型特征,有“大祸临头”之感,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还可能有出汗、发抖、腹痛等。急性焦虑的发作急剧,很难预料,但持续时间不长,一般1~20分钟,长达数小时。发作后虚弱无力,但焦虑体验不明显,数日后恢复。
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在焦虑型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和不安;学习、活动时心烦意乱,记忆和思维受阻;交往中紧张、易激惹;遇事时惊慌失措,总往坏处想等。明知客观上并不存在威胁、危险和失败结局,是主观上过虑,但无法控制,惶惶不可终日。同时出现心悸、口干、出汗、脸色苍白以及震颤、发抖、肉跳、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和梦惊等现象。
(三)恐惧
这种心理问题指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际交往时产生异常恐惧并主动回避以消除不安。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为社交恐惧和学校恐惧,而且前者有增长的趋势。
(1)社交恐惧。主要特点是在人际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别人的耻笑对象,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做作业、吃饭等,以至不能正常与人交往;看着对方即自感面红耳赤、表情异样,而且卟白被对方觉察,从而回避目光相遇,严重者会发展到足不出户。
(2)学校恐惧。通过明显的焦虑和躯体症状的结合而体现出来的对上学的非理性的紧张和恐惧。如害怕看校门、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害怕学习、回避学校生活。
(四)孤独
孤独的表现一般是消沉、脆弱、萎靡不振、痛苦。孤独感是青春期中一种常见的情绪感受。在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建立,产生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正因为这样,他们会将自己隐藏起来。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愿告诉别人,有一种封闭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又特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恼,产生孤独感。
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强迫
这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自己能意识到这些表现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它对同学的学习、生活和在校适应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应及时接受辅导。具体表现为:
1)强迫观念。如脑内反复回旋某歌曲的旋律、别人对自己说的话:作业或考试后总觉得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上学路上总疑惑忘带书或文具;总是担心考试失败、挨老师批评,担心自己会发胖等无实际意义的想法。
2)强迫冲动和强迫动作。如在考试时,总觉得想要大小便,但并不去上厕所;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辱骂、吵闹或打架,但表面上却顺从平静;反复检查自己任何一次作业或试卷;总是在路上数石块数或步数。
(六)愤怒
因思维片面、偏激、控制冲动能力差,当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而产生的一种愤懑、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此时期中学生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情绪容易波动,容易产生愤怒情绪。在这段时间里,学生需要老师和家长以很大的耐心和广阔的胸怀不断地引导和帮助。
命题点5: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1.易感性、冲动性、爆发性
中学生的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常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有很大的易感性;又因其白控能力不强,会产生冲动性;一旦激起某种性质的情感,情绪就会如火山般猛烈爆发,表现出爆发性。
2.不稳定性、两极性
由于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情绪活动随着其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情绪易出现不稳定状态。今天情绪高涨、精神振奋,明天可能情绪低落、萎靡不振;今天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明天可能十艮之入骨,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两极性体现在复杂与简单共存,强与弱共存,波动和稳定共存。
3.外露性、内隐性
随着中学生认知范围的扩大、个人知识经验的积累、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的自我认识、自我观察、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但中学生毕竟阅历较浅,所以既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内心深处存在希望被理解的强烈愿望,依然比较坦诚、率直;同时又体现出微妙的内隐性,开始表现为逐渐控制、压抑自己的情绪。
一方面青少年会因为成功或收获而使快乐的情绪体验延长成为积极良好的心境:另一方面因挫折或失败会使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延长成为不良的心境,这体现出青少年情绪心境化的特点。
命题点6: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1.良好情绪的标准
(1)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但应该鼓励学生表达积极的情绪,同时也应该允许学生表达消极情绪,因为压抑消极情绪对身心健康是有害的。但在学生表达消极情绪后,还应该正确引导他们予以克服。
(2)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当教师发现学生对某些事情表现出的情绪过度强烈或过分抑制时,就应该注意这是不正常的。
(3)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如果引起积极情绪的刺激环境消失了,学生还长时间地陶醉在愉快、兴奋的情绪中,这是不适当的。同样,陷入消极情绪而不能自拔的学生,也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或活动效率。
(4)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如一个学生表现出来的情绪特点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应有的情绪特点不相符合,则需引起老师的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2.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1)引导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
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因此中学生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否则就会因自己非能力所及的志向而终日郁郁不乐;对客观事物也要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不会因遇到挫折而苦恼。
(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具有共产主义人生观和远大理想的人,就会胜不骄,败不馁,情绪稳定而深沉。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往往斤斤计较,情绪就会因此而波动较大。
(3)锻炼身体
情绪与身体状况密切相连。身体健康的人常常表现出精神振奋、心情开朗等积极的情绪。
(4)培养幽默感
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它可以活跃气氛,驱除忧愁。
(5)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不良情绪出现时,不能简单地抑制它。否则一旦有适当的机会,它还会发泄出来。要消除不良情绪,一要认识到不良情绪的存在;二要找出不良情绪的产生原因;三要掌握一些调节和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我暗示、适应和用意志控制情绪等。
3.引导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③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的意识;
④正确调整情绪;
⑤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2015-06-25
2015-06-25
2015-06-25
2015-06-25
201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