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陕师大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
添加时间: 2016-05-08 14:18:43内容摘要: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命题点1: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
命题点1: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的人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至少包含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命题点2: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不同社会由于其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规范不同,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也不同,对于同一行为正常与否往往做出不同的判断。国内外学者提供的判断标准虽有互相重叠的部分,但还是有差别的。
根据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可以归纳出心理健康的6条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感知、认识
1)对现实有正确的知觉能力,对周围环境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有生活的目标;
2)能和现实生活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积极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努力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3)与现实社会保持真实的联系,对社会现实不脱离、不逃避、不脱节,主动取得积极的平衡,有充分的适应力。
2.自我意识正确
1)自知自尊,对自己具有比较全面、接近实际的看法,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包括自己的优点、缺点,各方面的条件、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等;
2)自我接纳,没有显著的自卑心理;悦纳自我,通过增进自我了解,来培养自我接受的态度。
3.自我调控能力
1)情绪比较稳定、适中,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境良好;
2)具有自制能力,能自觉地用社会规范约束、控制自己的言行;愿意努力实现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既能有所为,又能有所不为;何者为之,何者不为之,有明确的行为标准。
4.人际关系和谐,有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1)善于与人相处:
2)用积极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与人交往。
5.人格结构稳定与协调
1)保持人格的完整与统一:
2)思想与行为是统一的、协调的:
3)能够真实体验一切存在的情绪或态度,而不是歪曲或掩饰这些体验,更不是欺骗自己;
4)行为基本上是表里如一的,人前人后的行为是基本一致的:
5)对事物的认识不绝对化,适度、有分寸,能辩证地看事物:
6)心理发展符合年龄特征。
6.社会适应良好(生活热情,学习/工作效率高)
1)喜欢学习与工作,并不断完善自己,能把聪明才智倾注于学习、工作之中,从中得到满足与愉快;
2)努力追求新知识、捕捉新信息。
命题点3: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症
1.概念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2,焦虑症的特征
当事人在心理体验方面感到紧张不安,担心害怕,极度过敏,难于做决定,对困难做过高程度的估计,发生挫折或失败时过分自责。
在躯体症状方面,对身体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容易出现心跳加快、过度出汗、手足发抖、肌肉持续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症状。
3.中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考试焦虑
1)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时刻担心失败,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2)学生考试焦虑症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统考、升学的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学业上多次失败的创伤经历;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i学生过分争强好胜;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4.治疗方法
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
(二)抑郁症
1.概念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着严重的焦虑症。
2.主要表现
①情绪消极、悲伤、颓废;
②消极的认知倾向(自卑感、无能感):
③低水平动机(淡漠、被动、缺少热情):
④躯体上的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3.造成原因
造成抑郁症的因素是长期存在精神压力,生活中缺少强化,多次不愉快经历以及当事人性格上的脆弱性。
4.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对矫治抑郁性神经症有较好效果;抗抑郁药物可用以缓解症状。大多数抑郁患者能够经过治疗或不经治疗而逐渐恢复正常,但有复发的可能。心理治疗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鼓励,建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
(三)强迫症
1.概念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也是焦虑症的一种。患有强迫症的人会反复出现不能控制的观念、行为。
2.主要表现
①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物。
②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如果不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是否上锁、生活中执行烦琐的固定程序等,都是典型的强迫症状。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人们正常的生活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3.造成原因
社会心理原因,个人原因。
4.治疗方法
森田疗法,暴露与阻止反应。
(四)恐惧症
1.概念
恐惧症又称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活动、处境产生持续的、紧张的、毫无道理的非理性惧l、白。
2.主要表现
①单纯恐惧症(物体、动物、动作、情景)。
②处境恐惧症(广场等空旷处、过桥)。
③社交恐惧症。
中学生中多见社交恐惧症。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害十自在社交场合讲话(如在会场上讲演),担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
3.治厅方法
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
(五)网络成瘾
1.概念
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
2.主要表现
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会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症状。网络成瘾影响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业进步和人际责任感。
3.网络成瘾的原因
①网络自身的诱惑:
②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
③家庭环境的影响:
④上网者自身因素。
4.治疗方法
心理干预,网络成瘾心理干预法的适用对象是确已上网成瘾的学生。常用的几种心理干预法有:
(1)强化干预法
在网络成瘾的干预中,奖励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就给予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惩罚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上网时间增加时,立即给予处罚,处罚可以是物质性的,如取消他获得他最想要的东西的权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校纪处分等。
(2)厌恶干预法
厌恶干预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些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不赞成干预、内隐致敏法等。
①橡皮圈拉弹法,是由成瘾学生预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圈,当他坐到电脑前准备上网时,自己用力拉弹手腕上的橡皮圈,使其手腕有强烈的疼痛感,从而提醒自己不要上网。也可借助外力(如钟发出尖利的噪音)来促使自己停止上网。
②社会不赞成厌恶干预,主要是运用图片、影视、舆论等手段,使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产生一种来自社会的压力,并在心理上造成威慑和畏惧心理,从而达到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
③内隐致敏法,又叫想象性厌恶干预,是指用想象上网的过程和结果的办法,使自己对上网感到厌恶感,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直至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这种方法可与橡皮圈拉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3)转移注意力法
学校或班级通过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成瘾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减轻他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的一种干预方法。
(4)替代、延迟满足法
一方面学校和老师要帮助学生培养替代活动(其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吸引其注意力,并弄清他的上网习惯,然后反其道而行之,在原来上网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另一方面,了解问题学生的上网时间(起初要控制上网时间,不必绝对戒除),将其上网总时间列表,纳入周计划,在可以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实现戒除网络成瘾的目标。
(5)团体辅导法
将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团体,由富有经验的老师作为指导者,以团体动力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团体咨询的原则和各种方法,达到使参加团队的成员整体戒除网瘾的目标。团体辅导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对网络依赖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对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重点应放在预防,而不只是对网络成瘾学生的补救性矫治。
(六)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有人格障碍的人与有神经症的人相似,都没有丧失与现实的接触,也没有明显的行为混乱。人格障碍有许多类型,例如,依赖型人格障碍者有被动的生活取向,不能决策和接受责任,有自我否定的倾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二是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
人格障碍一词多用于成人,对于l8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类似行为表现通常称作人格缺陷、品行障碍或社会偏差行为。
2015-06-25
2015-06-25
2015-06-25
2015-06-25
201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