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陕师大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
添加时间: 2016-04-27 11:33:21内容摘要: 第六节 艺术鉴赏知识 (一)艺术鉴赏概述 1 艺术鉴赏的含义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
(一)艺术鉴赏概述
1.艺术鉴赏的含义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
艺术鉴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2)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活动。
(3)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它集中表现在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等,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
2.艺术鉴赏的特点
在艺术鉴赏中,鉴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通过联想、想象和理解,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从而对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对形象和作品的意义进行“再评价”。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鉴赏中的“再创造”和“再评价”,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鉴赏。艺术鉴赏的过程是由浅人深的,大致上经历了感官的审美愉悦、情感的审美体验到理性的审美超越这三个层次。艺术鉴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也是艺术作品发挥社会功用的必然途径。
3.艺术鉴赏的功能
(1)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
(2)能培养人们的品德,提高他们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
(3)能开发人们的智力,增加智慧,拓宽认识;
(4)是一种积极的娱乐方式,能娱情怡神,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等。
(二)书法艺术鉴赏
1.书法欣赏需要反复地观赏玩味
书法欣赏既然是一种认识活动,也就必然遵循着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这种认识过程不是进行一次就完成的,而是不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书法随时点画、结体、章法等具象构成,但作为艺术品欣赏时,必须透过这些现象领略其力感、情感、气韵、风格等所产生的蕴涵美,所以书法艺术又具有相当抽象的特点,这就更需要较长时期的静观和反复的揣摩玩味。有时面对一幅作品,粗看似乎平淡无奇,细看才发现有惊人之妙,以致越看越想看,越看越爱看。
在欣赏书法艺术过程中,还要求对不同的书法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异同,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前人对著名书法作品所作的艺术特点的概括;才能做出自己恰如其分的评判;才能把自己的欣赏水平提至更高的阶段。
2.书法欣赏的能动性
书法被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音乐”。书法欣赏也像美术、音乐欣赏一样,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如果欣赏仅仅像认字一样把书法看成一些刻板抽象的符号,那就根本谈不上书法美的欣赏。再者,书法欣赏是积极的、能动的,只有这样,视觉形象才有可能与动觉结合起来,使视觉控制转化为动觉控制。要想通过书法欣赏来提高书法造诣,只有依赖于这种积极的、能动的欣赏才能实现。
3.书法欣赏带有主观色彩
书法欣赏既然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就必然带上再创造者的主观色彩。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人们对这种审美的主观性的生动说法。书法欣赏因人而异,各有所爱:有的喜欢欧体的险劲美,有的喜欢颜体的浑朴美,有的喜欢柳体的挺美,有的喜欢赵体的遒丽美……即使同一个人,随着年龄、文化素养、实践经验乃至情绪等变化,对同一件书法作品也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这是书法欣赏中的正常现象。但这并不是说书法审美没有标准,可以说任何艺术都是有一定的审美标准的,我们不能片面强调书法艺术审美的主观性而否认书法美的普遍客观标准。
(三)诗歌艺术鉴赏
1.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感情基调
古典诗歌总是精心挑选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把意思表达的准确、生动、鲜明、精巧。那些高度聚集着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句,叫字眼或词眼。“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等词句都是对炼字的形象描绘,它能体现文中的主旨,表达诗人的情感。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词比喻愁之多,愁之连绵不断的情感。
2.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情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础,意境是作者通过意象而创造的富有艺术情景的画面,领会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
3.熟记艺术手法专业“术语”,必事半功倍
古典诗词曲在写作上有自己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如抒情诗中的“情景交融”手法、绝句、律诗中追求的“起承转合”章法。为了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引用专业“术语”,往往会在诗歌鉴赏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三大类: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四)绘画艺术鉴赏
1.绘画艺术概述
绘画艺术与建筑、雕塑共同成为造型艺术,它们都与形有关,都有视觉形象,但它与雕塑、建筑的不同在于,它是二度平面上塑造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绘画,即运用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笔触等造型语言在二度平面上塑造艺术形象,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
2.绘画的两大体系
中国画和油画是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代表。从总体上说,它们在创造与审美上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对油画的欣赏,应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从古典油画到近、现代油画主题与风格的改变,建立起衡量画作的标尺;对中国画的欣赏,则可从不同的种类出发,领悟山水、花鸟、人物画的特征。
(1)油画(西洋画)
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对于我国来说,油画是外来画种,有人称之为“西洋画”,它发明并流行于西方,主要是欧洲。油画产生的确切时间至今未定。15世纪以前,欧洲的绘画材料是矿粉质颜料,用胶水或蛋清调和。公元1430年左右,尼德兰画家凡•埃克史弟通过大量实验,发现运用亚麻仁油调料作画,效果更佳,调好的颜料不易干固,可以层层重叠,画好后又不易褪色,有经久的新鲜感。这种技法很快传到意大利等国,经过许多画家的实践后更加完善,油画由此成为西方的主要画种。
在照相机未发明的时代,具有很高写实性能的油画是留影千古的主要手段。油画能够传达出物象形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油画家或用宏大的构图复现帝王征战、君主加冕、宗教庆典等壮观场面,或写风景、静物以及日常生活风情于小幅中,至于肖像,更是油画家的擅长。从油画被发明至今,不过四百余年,但保存下来的油画作品却难以计数。大约在清代中叶,油画技法传人我国,到本世纪形成独立的画种。时至今日,我国油画已得到了很大发展。
(2)中国画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就材料而言,西方的油画不存在国别之异,所以人们一般不称英国画、法国画,而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绘画在东方形成了独立体系,中国画因之得名。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通常指的是以水为调合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可称水墨画或彩 墨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为我国特有的笔、墨、纸、砚和绢素。其中宣纸可分为熟、生两种、熟宣适于层层 敷染墨和彩,用熟宣创作的画往往称工笔重彩画。生宣具有较强的吸水性,笔触纸面即形成水墨或色彩 的痕迹,适合以写意的方式表现物象。中国画的另一特色是使用毛笔,比起油画笔,毛笔具有特殊的效 能,它能自由地勾画出线条。中国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通过线条粗细、顿挫、方圆、疾徐、转折等变 化,表现物象的形体和质感。在水墨一体的中国画中,墨色基本代替了彩色,通过布墨的皴擦点染、干湿 浓淡等变化,塑造体积,烘染气氛。西方有人认为中国人缺乏色彩感,没有制造出在欧洲流行的油画形式。其实,墨中有丰富的色彩,墨分五色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3.绘画欣赏知识
(1)线条
线条是绘画诸要素中最生动的部分,是画家从自然真实中抽取出的一种有抽象意味的语言。“西画的线条是抚摸着肉体、显露出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宗白华《美学散步》)。线条的韵律支撑了全画的生机,尤其在以线造型为主的中国画中,线条是构成物象、表现画家情感的符号,也能给欣赏者以各种联想:中锋行笔的线灵活富有弹性,似杨枝柳条;侧锋挫笔的线干涩厚重,如松柏裂痕;线条呈波状起伏,给人优柔连绵之感;线条成方刚短促,造就坚挺硬朗之势……
(2)形体
形体在绘画中不仅指具体物象的形貌,还指这种形貌所暗示的情感倾向特征。通常说△形表示稳定、平衡;口形表示秩序、静态等。单独的形已具有含意,几组形体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和趋势更造就了画面的情感倾向。画中形象不是冷冰冰的形,而往往以它们的动态寓意传情,形体的写实性和象征性融合一体。所以在欣赏时,对形体的感知能够帮助领略画作的内涵。
(3)色彩
色彩是绘画中最富情感性质的要素。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会产生心理效应,这个原理业已被科学证实。例如红色使人想起血与火、壮烈、勇敢,令人产生激奋与昂扬的情绪;蓝色唤起对星空、大海的遐想,令人产生宽广、舒缓之感。色彩能够形成扩张与收缩,前进与后退等倾向。也会激发悲哀、热烈、崇高等象征性联想。但是,一般人通常注意的只是物体的固有色,而不大注意色彩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组合。在画家那里,色彩是被感觉到的,色彩关系比固有色更重要。比如描绘一片树林,不是用一种近似树叶的绿色就可以画出来,而是要用许多种颜料调和成冷绿、暖绿、深浅不同的绿组成一个绿的色调,将树林处在空气中的形貌表达出来。作画需要色感,欣赏也需要色感,如同音乐中讲乐感,语言中讲语感一样。
(4)色调
与色彩相关的是色调。特别在油画中,色调是构成主题思想与意境的重要因素。一幅画上纵有千笔万笔不同的颜色,但必定有几种是主要的色彩,由它们构成色调,控制全幅,造就集中而丰富、统一又有变化的美。这就像交响乐一样,有主旋律始终活跃与贯穿在全曲之中。例如,俄罗斯画家列宾在创作《伊凡雷帝杀子》时,紧紧把握血的红色这一主调。那迷狂间杀死儿子的伊凡,捂着儿子受伤的头,血缓缓地从他的指缝里流出来,淌向皮肤、衣服、地毯。画面的殷红、暗红、紫红构成强烈的色调,烘托出强烈的悲剧氛围。
(5)动感
动感也是绘画中的重要因素,它既指通过构图和造型形成的某种感觉效果,又指涵盖其他因素形成的画面整体精神。古代中国论画将气韵生动列为第一要义,强调画面的活、生、畅,忌讳滞、板、僵,都体现了注重绘画表达万物生命与生机的审美倾向,体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认识。在许多油画中,人物处在运动的瞬间状态,欣赏时,从画面静态的形象可以联想人物或事件的前因后果,增加对所描述情节的领悟。
此外,在绘画中起作用的还有笔触、质感、体量感等因素。所有这些要素在一幅幅画中组成有机整体,有时艺术家也侧重地强调某种要素。有人把绘画艺术中的造型比作人的躯干,线条比作人的神经,色彩犹如血液,画家的情感即是灵魂,一件杰作就是一个以情感支配语言的艺术生命。
4.绘画艺术的鉴赏方法
绘画语言中的形、光、色、结构等要素都是具有审美感染力的表象符号,不同艺术家运用它们的方式不同,就产生出具有个性的艺术作品。因此,对于欣赏者而言,面对风格各异的作品,欲获得欣赏的愉悦,达到欣赏的层次,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方法。概括而言,有下列几个方面:
(1)首先要多看,确立对绘画欣赏的自信心
绘画的视觉空间特征决定了绘画欣赏的方式是看,因而提高绘画欣赏力的唯一方法也是看。但不少人有这样的体会:看到了作品,却觉得看不懂。可见怎样看画,怎样看懂画,是欣赏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人体会到:欣赏一幅名作时心情兴奋不已,若有所悟,但欲将这种感觉用语言表达时,却觉得言不达意、零碎苍白,甚至无从言说。这说明欣赏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此相仿,介绍和指导欣赏也有文字转换视觉形象的困难。即使是诗一般的文字也难以再现五彩缤纷的图画世界,对一幅画条分缕析,往往会影响甚至破坏了审美直观时所具有的综合体验。因而,关于绘画欣赏的理论只能起到给人启发的作用。
在我国古代,有“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敷染,然后形似” ([元]汤重:《画鉴》)的说法。在西方,则有探究作品功用、印证文化背景、衡量写实程度及分析形式构成的四问法。(《剑桥艺术史指南丛书.如何看画》)前者讲的是看画主要看气——整个画面的生机活力,后者讲的是要注重作品的内容。这种差异是在不同文化传统习惯中形成的审美标准和角度的差异。
人们欣赏绘画时往往一看画的什么,二看是否逼真。面对作品,费神地寻找故事情节、人物身份和相互关系,赞许的只是画得真像,这种欣赏方法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它不是从直觉领悟作品开始,而是凭借某种理性的框架审视对象。把绘画作品当成了某种理论的说明或直接陈述。主题内容固然是一幅画作所具有的内涵,但寻找它并不是欣赏的目的,即便找到了也不意味着完成了欣赏过程。艺术的真实仅仅是艺术的某种特性,是否逼真只是对某种风格而言才有意义,而且也是很表面的。
(2)对绘画作品(当然也包括一切艺术作品)要以理解的态度加以品评
不论哪种流派、风格,不论是你第一眼喜欢或不喜欢的,在欣赏之前要首先确立自己的理解的态度。所谓理解,即设法了解作品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作者想要说的内容,以及作品结构、形式的特征等,只有对这些真正理解了,和作者的作品在感情上交流了,欣赏者才可能作出比较实事求是的判断和批评。欣赏和批评切忌有先人为主的成见。有人常常不研究作品,不了解艺术家的意图,对自己看不惯的东西痛加批评,这种人的欣赏能力是很难得到提高的。
(3)了解绘画发展脉络,把握代表作品特征
历史并非仅仅把绘画留给我们,还在绘画中把人类的文化精神和理想启示给了我们。创造了优秀绘画作品的艺术家已随着时间远去了,我们今天面对绘画作品,实际上是面对历史和艺术家思想感情的化石。对于作品、尤其是古代绘画遗产,通常要放在它诞生的时代背景上加以品评,并且与前代的、同代的或后代的绘画加以比较,方能找到它在绘画发展史上的准确位置,理解这一幅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美的真谛。
概而言之,绘画世界是一个立体的现象。从纵向上看,是绘画的演变与发展。比如西方绘画经历了古代(古希腊和罗马)、中世纪(公元5世纪到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5、16世纪)、17、18世纪和近、现代等大的历史阶段。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表现风格都不相同。我们一般把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初的西方绘画称为古典绘画,即造型基本上是写实的,作品很完整,其美学倾向是典雅与和谐。但在整个古典绘画中,又有风格的演变。从横断面看,各国的绘画面貌在时代风格的统一中存在各自的面貌,如西方绘画就有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特征之别。举例说,德国的古典油画向来以高度细腻的面貌出现,内容往往深奥难解,德国是许多大哲学家的故乡,它的绘匦就有很强的哲理性,有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哲学的图解。法国自17世纪后推崇辉煌华丽的宫廷古典主义绘画,大多数作品色彩明快,情境喧闹。欣赏两国的作品,将获得不同感受。因此,欣赏者应该逐渐积累文化史和艺术发展史的知识,力求把握绘画的发展脉络,以对绘画这个立体现象的宏观把握为基础,进行具体作品的欣赏。
绘画长廊光彩熠熠,其中闪烁着明珠般光辉的是各时代的代表作。在绘画历史的进程中,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绘画面貌总是以一些重要艺术家及其典型作品为其代表的。人们称那些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为大师,是因为他们的创造是超越前辈,影响来者的。他们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具有永恒的魅力。对这部分作品有较深的理解,就丰富了自己的欣赏知识,等于掌握了一些标尺。哪怕是面对一件没有任何介绍的作品,也能基本把握它的艺术特点。
(4)培养艺术形式感觉
欣赏的实质不是表现的观看,而是感觉。面对画作,作品的整体面貌在瞬间便直逼眼帘。作品的艺术特征触动、撩拨、撞击、刺激着人的感官神经,形成审美的心理活动。与音乐欣赏必须在时间过程中经历欣赏过程不同,绘画欣赏是与面对作品全貌的瞬间同时进行的。欣赏者感觉的敏锐度与含量决定了欣赏层次,这就要求欣赏者也尽量像画家一样,具备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感受力。
对艺术形式的敏感依靠训练和培养,经常欣赏画作,思考画作中的形式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也注意观察物体和景色有意味的形式,就能磨砺出良好的感觉。因此,培养和提高欣赏力最重要的方法是多看。
(5)尊重自我感受,尊重自己的直觉与联想
欣赏绘画是一种见仁见智、原无定法的创造性活动。由于欣赏主体的年龄、经历、修养与趣味各异,同样看一幅画,获得的感受结果自然也相异,这是正常的。欣赏绘画的动机,在于人们希冀通过艺术理解历史文化,也理解自身的意义。艺术品从艺术家笔下诞生之后,它就成了一种新的现实,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欣赏它,它赋予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因此,在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欣赏能力后,应充分尊重自己对绘画作品的直觉,在画作面前驰骋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联想是绘画欣赏中的一种高级思维,是欣赏者把自己的经历、知识与作品所表达的内涵相联系,进而认识、理解作品的过程。在欣赏过程中,从视知觉到心理联想,不仅依靠一定的文化修养,还依靠摆脱陈规与公式的拘束,敞开自己的视野。联想和想象是情感的双翼,借助它们,欣赏的层次便不断深化,达到心旷神怡的最佳审美境界。
当然,由于绘画语言的丰富性和人们欣赏的角度、侧重点不同,常常会发生意见分歧,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在绘画欣赏中,我们要提倡相互尊重和宽容的精神。
绘画世界蔚为大观。我们将以油画和中国画为主展开比较具体的讨论。这两大画种是东、西方美术的代表。在古代,虽然丝绸之路的开拓与佛教的传播形成了中国与外国美术的交往,但欧洲的绘画并没有很快传人中国。在很长时间里,东、西方绘画是独立发展的。掌握这两种绘画欣赏的知识,可以触类旁通。
2015-06-25
2015-06-25
2015-06-25
2015-06-25
201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