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陕师大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
添加时间: 2016-05-21 10:33:26内容摘要: 第四节 写作能力 高频考点提要 1 按照选定的文体进行写作;2 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高频考点速记、 一、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所谓文体,是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常
高频考点提要
1.按照选定的文体进行写作;2.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高频考点速记、
一、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所谓“文体”,是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常用应用文等文章体裁。“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二是符合考生自己设定的文体要求。近几年考试中作文规定“文体自选”,是为了让每个考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潜能,以体现考试的公平性。但“文体自选”并不是对文体不做要求,行文要符合所选定的文体特点。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不要写成“都不像”。
中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可能涉及的文体有记叙、议论、说明和应用等若干文体。
(一)记叙类文体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1)记叙文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不一定都要出现,在有些情况下某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
(2)记叙文写作方法:
①叙述:对人物的经历、事物的发展过程做介绍、说明、交代,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表达方式。
②描写:对人、事、物、景做具体、形象的刻画。
③抒情:感受和感情的抒发、表达。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
④夹叙夹议: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3)记叙文分类:
①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
②侧重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
③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
④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
(二)议论类文体
1.一般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等特点。
(1)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它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一般出现在文章题目中或开头。
论据
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要想证明论点的正确,首先,论据必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其次,论据要具有典型性,具有“以一当十”的效果。第三,论据要新颖,尽可能寻找一些新鲜的、能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示的论据。
论证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①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能够具体有力论证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用富有哲理性、内涵深刻的话语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生动形象地论证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⑤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轶事、笑话趣闻等多种情况。
(2)议论文结构
议论文逻辑思路的外在表现为一篇文章的结构布局,因为结构布局往往可以反映一篇文章的逻辑思路。议论文框架包含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2.科研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是呈现科学研究成果的议论文体。中学教师职业活动要求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科研论文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因而中学教师有撰写科研论文的需要。科研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不仅要遵循特定的写作规范,文体内容也必须是科研成果的展示。
科研论文要在科学或学术期刊上发表,必须遵守期刊规定的论文写作要求。从表现形式看,对论题、作者信息、摘要、文献分类、关键词、正文、尾注以及参考文献都有规定。
(三)说明类文体——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教师在专业领域内,根据对象的要求,必须系统地、严谨地传播科学知识,但是有时也需要做科学普及工作,这就会用到科学小品这种文体。
(四)应用类文体
应用类文体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机关往来的所有公文。不过,对于教师来说,经常使用的应用类文体主要有计划、总结和调查报告等。
1.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教师在学期之初、学年之初拟定一个计划,是对教师工作的要求。
计划的基本结构是二标题,正文和结尾。
正文作为计划的核心部分,包括目标、任务(内容),步骤与措施(方法)等。
计划要求语句简洁明了,任务具体,措施可操作。
2.总结
工作总结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避行理性的思考。总结与计划是相辅相成的,总结要以工作计划为依据,定计划总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
总结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基本情况、成绩和做法。经验和教训、未来工作目标等。
其他应用类文体,如调查报告、述职报告等教师也应掌握。
二、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如臬说文章中心主旨好比骨架,那么材料则是血肉。骨架明晰,血肉丰满,文章才会言之有物、情真意切、生气充盈。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是剪裁加工材料。
(一)材料来源
1.材料的来源之一是自己的生活体会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我们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细心体会外界环境,或触动你的心灵,或牵动你的情思,或引发你的思考,或启迪你的智慧。它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座高山,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古人见柳思离别、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等等,储备材料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灵受到了触动,及时把它挖掘出来。
2.材料的另一个来源是课本
充实文章内容,课本素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仓库。积累课本素材,可以从关注名人开始,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鲁迅等人的诗词、典故,这既厚实了作文的文化底蕴,也诗意、雅化了作文的语言,巧妙的提升作文档次。
如写“仁义英勇”的特质有烛之武凭借他的智与勇,说退秦军;刘邦明知去鸿门赴宴有生命之忧,但他义无反顾赴宴了,最终凭着胆识和机智得以在鸿门宴上脱身;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畏惧,愿与和氏璧共存亡,最后完璧归赵。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以他的机智与英勇保护了赵王的颜面。也可以利用课本内容本身进行论证。如写恒心毅力或逆境成才的《游褒禅山记》,用“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放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来论证坚持的重要性。《伶官传序》中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兴盛之时,宠幸伶人,骄奢无度,最终身死国灭。因此,可以用此文内容来论证“居安思危”的重要意义。还阿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阐释,注入时代精神内涵。如:
(二)组织、剪裁材料
丰富储备材料后,还要学会对材料进行剪裁加工。作文材料的剪裁加工,主要包含取舍、详略、组织等基本环节。
1.取舍
取舍,是材料的组合,是指根据文章中心思想表达的具体需要精心选择适合的材料。精心选择,应以求真、求新、求精为准。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选材求真,就是要选那些有自己的真实体验、真情感悟的素材。刘禹锡说:“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选材求新,就是要独辟蹊径,彰显自己的个性:或采撷跃动着时代脉搏的材料,或推陈出新,以新的视角对旧材料进行个性化的挖掘,赋予其新内涵。“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选材求精,就是根据文章立意,以百里挑一的严格态度遴选材料,使所选材料具有代表性、说服力和表现力,方能获得窥一斑而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
2.详略
详略,是指表述材料、说明观点时用笔的轻重、繁简。《文心雕龙•熔裁》篇中说:“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字删而意阙,则短乏而非核;辞繁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他所说的“删”和“敷”,就是“详”与“略”的处理。确定材料的详略,一要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与文章主题密切关联的,当详;联系不紧的,可略;毫不相干的,则删。二要顾及读者的情况,议论性文章中,读者有所了解或容易接受的材料,可从略;反之,读者感到生疏或难于把握的材料,则须从详。在抒情性文章中,易于激发读者感情、引发他们共鸣的材料,从详;一般材料,从略。三要结合文体的特点,在记叙性文体中,为了突出重点,显示出疏密相间的结构美,对于某个能突出人物个性的精彩细节常常用详笔,而对跨越较长时段的事件则可能一、两笔带过;在议论性文体中,作为主要论据的材料应详写,辅佐性的材料自然要简略些,如此才可收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3.组织
组织,是材料的组合,是指根据材料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将材料合理归类使用。组合材料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用来说明同一问题的材料要互相支持、扶助,而不可互相矛盾、排斥。但是,有些表面看来“相反”,实际上体现着对象(人与事)的多面性、复杂性,或者能够在对照中相辅相成地揭示对象特征的材料组合,却又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二是根据材料的性质和份量,决定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排列顺序。写记叙文,刻画主要人物,可正面描写,精选最能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细节;可侧面烘托,精选其周围人物对他的评价来映衬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可反面对照,通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言行对比,突出其个性风采。写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时,可运用正反对比突显、同类并举强调、面上概括数例与点上个别举例相结合、类比引申、比喻阐释等多种技巧来组织论据,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使用一组同类事实论据,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力求举例有条不紊。
三、具有布局谋篇 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中组织材料和编排内容的具体形式。它就好比是一篇文章的骨架,没有它,各种材料就犹如一团乱麻,不能形成一篇文章,主题也无从揭示。文章的结构主要包括标题、开头、主体和结尾。
(一)拟写标题
“题好文一半。”好的标题往往是传达文章主旨、内容和意蕴的“眼睛”,它可以为文章画龙点睛,增添色彩,从而诱人阅读。标题的形式要求有:文题相符、简洁醒目、明确具体、新颖别致。拟写标题的基本方法有:
1.点事实。“事实”指事情的实际情况,实有的事情。点事实,就是把材料中反映的某一事件或问题简单概括出来做为标题,也可以直接引用材料中的原话做标题。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所涉及的事件或问题,一般是材料中的一个点或一个面。这个点或面往往最能反映材料中心,最具有代表性,能够激起作者的强烈感情。如《我的老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点论题。论题往往是在材料中提炼概括出的材料的共同主题。点论题也就是说标题告诉读者该文的议论范围。其特点为标题中含有“说…‘谈…‘论…‘讲”“议”等词语。如《谈微博时代的网络问政》《谈诚信》。
3.点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最基本的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用中心论点做标题,可以鲜明的告诉读者作者的见解和观点,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可以一目了然。此种标题多用判断句或陈述句形式表达。点论点是写作题目拟定最常用、最推崇的一种拟题方法。
在准确拟定题目的基础上,通过引用名言、巧用修辞等方法对题目进行优化,尽量使题目新颖灵活,用个性化特点吸引读者眼球。优化题目的方法有:
(1)引用法
引用法,是指在拟定标题时,由于其论述的主题或范围与某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古诗文句、影视片名、歌曲名等意思相吻合,直接把他们引过来做标题的一种拟题方法。
①引用名言警句
【示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②引用成语典故
【示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③引用古诗文
【示例】《言必信行必果》
④引用影视片名
【示例】《阳光总在风雨后》
(2)修辞法
修辞法是指采用一定的修辞格进行拟题的一种方法。在现代汉语中,大约有21种修辞格,比较常用的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排比、对比、夸张、反语、设问、反问、顶真、反复,共12种。题目拟定常用的辞格为以下几种:
①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一种辞格。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会;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用比喻辞格拟题,可以使标题生动、形象、新颖。
【示例】《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
②借代,指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借代与比喻不同,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也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而比喻重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采用借代辞格拟题,可以使题目形象突出、特点鲜明。
【示例】《对“五道杠”少年不妨多些宽容》《“范跑跑”跑掉了良心》等。
③双关,是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辞格。恰当地运用双关,一方面可使题目幽默,饶有风趣;另一方面也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题目的表现力。
【示例】《填鸭添压》《因材施教还是因“财”施教》《教育部门合作有“形”更要有“行”》等。
④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对偶。对偶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示例】《严中有爱爱中要严》《营造温情氛围呵护学生自尊》《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抢”人才不易“聚”人才更难》等。
⑤其他,作文题目拟定有时也用反问、比拟、反语、夸张等辞格来拟定。
【示例】反问:《近朱者必赤?》
反语:《教语文要学会“偷懒”》
(二)记叙文写作规范
1.开头
开头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小巧、亮丽、引人注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尤其是考场作文,倘若能别开生面地开头,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之感,就能调动老师的评阅积极性,往往也会因这个好开端使作文上升一个档次。记叙文开头方法有多种,易于操作及掌握的方法有直入主题式、设置悬念式、描写抒情式等。
(1)直入主题式。即文章开篇点题,或点明题目,或点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带水,不转弯抹角,单刀直入,是作文开头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是这样开头的:“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直接叙述最难忘的老师是蔡老师。如朱自清的《背影》是这样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
(2)设置悬念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卖关子。“欲说还休”,巧妙地埋下伏笔,设下悬念,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揭开谜底,引人人胜。比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著名的声乐专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多名合唱训练班学生中间,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时的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等课目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和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间不少是有国际声誉的,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本文的开头用一个故事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用故事、案例、问题等设置悬念,进行开头写作。
(3)描写抒情式。用几句恰当的议论抒情做文章的开头,或感染读者,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这类开头多运用于讴歌、缅怀类主题的文章,好处是因情深意浓、感情真挚,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共鸣。如文章《心思系着两个故事》的开头:“近来,心头常莫名其妙地懊恼。恨不得离开爸爸妈妈,甩开同学,一个人跑到荒野外,光着足,躺在草地上,闻泥土的气息,看天边挂起第一颗星星,什么也不想,抒出积于心中的闷气、浊气,把城市气一股脑儿吐个干干净净。或者,一任想象驰骋,让梦回故乡,与高山流水为伴,与鸟儿们为伍。”此开头文笔委婉生动,引起读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挖掘生活经历、利用文学诗句作为开头,既能体现文采又具有感染力。
2.主体部分
记叙文的结构布局可以按照时序顺进式、平列展开式、对比映照式、穿插回放式排列。
(1)时序顺进式
即选取生活流程中的某一片断按时序进程进行描写,其内容层次依次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其模式如下:
开头(引出话题)一作文主体(时间顺序叙述人或事物)一结尾(抒情、议论)
(2)平列展开式
选取不同主体、不同场景的片断或将同一内容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展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基本模式是:
材料①
开头(引出话题)一作文主体一结尾(抒情、议论)
材料②
【示例】
我梦中的小屋(节选)
山上,飘逸的云朵,婆娑的树木,瑰丽的花朵,奇崛的岩石,每一处都是一幅美丽的风景。
屋前,几株梅,几枝兰幽幽地开花;屋后,挺直的松,苍翠的竹在风中摇曳,地上的青苔也仿佛跟着摇曳了起来。
远处,苍翠的青山蒙着一层淡淡的薄纱,极力想掩饰住自己的那份绿,可是怎么遮挡得住呢?连空气中都似乎可以嗅到“绿色”的味道,苍翠欲滴是它最好的写照啊!
【点评】上面三段文字在写“我梦中的小屋”时就采用了“空间转移式”的结构:分别写了“山上…‘屋前”及“远处”的优美景色,大大拓展了“我梦中的小屋”的内涵,而观察思路由上(山上)而下(山下)、由近(屋前)而远(远处),又确实使文章脉络异常分明起来。
(3)对比映照式
选取有显著差异的两组内容(可以是相反或相对的两个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反衬式组合。其基本模式为:
正面材料
开头(引出话题)一作文主体一结尾(抒情、议论)
反面材料
(4)穿插回放式
即利用思维可以超越时空的特点,以某一物象为线索,将描写的内容通过插入、回忆、倒放等方式串联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操作的关键是选好串联的物象,并围绕一个中心截取生活中的材料。
其模式为:
开头(提出话题,引出材料①)一发展(引出材料②)一结尾(抒情、议论)
3.结尾
李渔曾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所谓“媚语”,即富有文采、意蕴深刻的语言。有文采的结尾,耐人寻味,会让评卷老师爱不释手。收尾要做到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有利于文章的结构,要做到词虽尽而意无穷,就像欣赏一首绝妙的乐章,一曲终了,余音仍在耳畔回荡、缭绕。记叙文的结尾,应该简洁明了,有感染力,讲究语结而意不结,给读者留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可操作性较强的记叙文结尾方法有画龙点睛法、首尾呼应法、抒情议论法等。
(1)画龙点睛法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如《枣核》的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灵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如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一文开头就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是诗”这是一不寻常的比喻,特别是结尾具体化为“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沽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3)抒情议论法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鲁迅的《故乡》:“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议论文写作规范
1.开头
议论文的开头应该表达三层含义:表达、说明、阐释中心论点的本意义、重要性;阐释、说明中心论点的作用;表明作者的态度。只有在开头表明了中心论点的重要性,论证的必要性,自己对中心论点的态度,才能真正把议论文开头的内容要求把握准确。根据议论文写作特点,具有可操作性的议论文开头方法有设问式、排比式、引言式等。
(1)设问式
在提出观点之前,先设置一个反面观点,通过对其简要批驳,顺其自然地得出文章中心,或者在文章开头提出疑问,在文章写作中慢慢回答开头的疑问。如《宽以待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成人都经常犯错,更何况是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孩子的错误?是声嘶力竭的责骂,还是喋喋不休的数落?其实面对孩子,最重要的是宽容。教育需要宽容,宽容让教育更有温情,宽容给孩子带来心底的温暖。”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答案,给出论点。其特点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作用是能引起注意,引发思考,吸引读者的兴趣继续读下去。
(2)排比式
借助一系列与观点一致的语句、事例构成排比,进而水到渠成的开头。如此,开篇即可让读者感到一股迎面而来的不可遏止的气势。如《宽以待生》:“宽容,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点亮征程;宽容,犹如严冬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人心;宽容,犹如迷途中的一只手,指引方向……教育正是有了宽容才变的更加贴心和有效。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爱,用宽容的心去教育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运用字数结构相等的语句,或三个及以上的事例进行排列,使文章开头既文采斐然又观点突出,具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使读者津津有味的阅读下去。
(3)引言式
在阐述观点之前,先采用一句与中心观点一致的哲理警句、名人名言作为引子。如此,文章中心观点的得出就会有理有据、恰到好处。如《责任》,“自古以来,多少仁义之士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职责,为天下之危而忧,乃至洒热血以扶大厦。岳飞,从小把‘精忠报国’四字刻在背上,以用来时刻警醒自己;文天祥,面对敌国的侮辱和虐待誓死不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光辉;杨靖宇,不屈服于日寇的淫威,死时肚里只有棉絮和草根。作为新时期的社会公民,我们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但份内的职责应牢记心间,并身体力行之。”同样是“责任”这一主题,通过引用名言警句增加文章亮点,体现作者的理论功底、文学素养。
2.主体部分
议论文的结构以形式分类,一般是“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以内容分类,一般是以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个环节组成。逻辑关系上,常用的有递进式、并列式。
(I)结构布局
①递进式
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或者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②并列式
并列结构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分解中心论点,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
(2)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常是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论证的效果。例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鲁迅先生在文中举了一个“穷青年”的例子,来论证国人的思想中“拿来主义”的几种表现,从反面说明“拿来主义”在中国的现状。
②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增强说服力。引用论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的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引用论证方法多变,比较灵活。通常引用的句子后带有作者的解释,例如吴晗的《谈骨气》中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作者引用了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来论证总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③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是指在议论文中用自己的语言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解释论点。例如培根在《谈读书》中用自己对读书的见解来证明读书的意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作者在文中先从各个学科的角度来解释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对人的“才智…‘身体…‘智力”都有积极意义,同时又在自己的解释中体现出各个学科的特点。
④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例如苟子的《劝学》中用对比的方法来论证:“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苟子在文中用“蚓”与“蟹”的对比来论证总论点“学不可以已”。
3.结尾
议论文的结尾是延伸文意、收束全文的关键,是对论点的充分显示和升华,也是衡量考生写作水平的标尺。好的结尾必然使文章整体结构更加严谨自然、完整统一,使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更加深刻、鲜明。因此,精心设计结尾十分重要,切不能掉以轻心。议论文结尾方法可以采用总结全文和展望未来两种方式。
(1)总结全文
总结全文,再现中心论点。在结尾常见字眼有“总之”、“总而言之”、“因此”等表示结束性的词语。如《因材施教》的结尾:“因材施教,发挥学生最大的优势,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需要教师善于发现长处并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灵活设计教学方法。只有因材施教,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快乐的长大成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2)展望未来
即用形象或哲理性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见解,发表评议,警戒世人。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给人以启迪,引人深思。如文章《宽以待生》的结尾:“教师的胸怀应是最博大的,因为心中承载着满满的爱。因为爱,所以宽容;因为宽容,所以博爱。宽容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是化解矛盾的钥匙,但宽容也要讲原则。让我们少一分责备,多一分宽容,用宽容的魅力照亮孩子幼小的心灵,成就他非凡的人生!”用质朴的语言阐述教师的职责,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给人以希望,使文章结尾优美生动,发人省醒。
四、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1.准确:即用词恰当,表意明确
准确是对语言运用质量上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它要求用词能完全表达概念的内涵,切合语境与对象,涉及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的要求。
准确用词要注意几个“符合”:
(1)符合情境
选择词语要注意情境的制约,写作中使用的词语都处在全篇或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中,只有根据特定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同样的词语用于不同的语境效果迥然不同。
(2)造句通顺
组句应依照一定语言的语法、逻辑规则进行,否则会出现语病。应注意以下几点:句子结构要完整,词语搭配要稳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3)符合对象
仔细辨析同义词的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包括风格、色彩和用法等)的同中之异,这有助于恰如其分地叙事写景、表情达意、释物明理。
2.鲜明:意图清晰,态度明确
鲜明,是语言运用的原则之一,具体指的是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晰地告诉读者,给人以清晰的印象。表达时要色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分明,观点明确。
(1)恰当选用词语
在通常情况下,尽量不要使用表意模糊的词语来表情达意。尽可能少用“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词来表明态度与观点。多使用“坚决反对”、“完全错误”、“决不能这样”等词语来表明自己所持的鲜明态度。选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时,要关注整个语境,根据在表达时的不同态度和感情,选择词义的褒贬。
(2)恰当选用句式
可用肯定的语气来表明观点,还可以选用双重否定或反问句式来加强语气,使自己观点的表明更加鲜明而强烈。注意整句与散句的使用。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以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3.生动:语言讲究,表现力强
生动是就表达效果来说的,它要求用语具体形象,注意炼字炼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运用灵活的句式等。生动的语言不但具体形象,活泼多变,有声有色,而且感情充沛,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具体来说,要想语言生动,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使用描绘性的词语和具体形象的写法描绘性词语绘声绘色,富有动感,用在合适的地方便显得生动活泼。
具体形象的表达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的东西鲜活起来。
(2)多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格要特别重视比喻的使用,因为它的主要功用就是把抽象的对象具体化、形象化;而拟人的功用是使无生命的对象仿佛充满了生机和感情,也使它生动起来。
4.巧用修辞。体现文采
(1)巧用比喻——-妙笔生花
如比喻“死亡”,司马迁《史记》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比喻“婚姻”,钱钟书《围城》说:“婚姻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2)巧用排比——文采斐然
如谚语“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朱自清《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3)巧用比拟—一情感细腻,生动形象分为拟人和拟物。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物: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即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4)运用夸张——增加表现美
【示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巧用设问——引人注意,巧用反问——强调情感
设问:如鲁迅《生命的路》:“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抗日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这是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才找到的办法。这个调查研究很重要。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了,我们就要调查一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
反问:如瞿秋白《乱弹•吉诃德的时代》:“你或者要说:这几万万人差不多都不读书。那么,我反问你一句:你看不看见小茶馆里有人在听书?”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
(6)运用对比——突现主题
把两类不同的事物放在一块比较,易得出结论,便于了解。如《管子•牧民篇》:“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如描写学生的读书情况:“现在的学生对读书的态度差别很大。有的学生,认识明确,目标清楚,学习努力,成绩优良;有的学生,认识模糊,没有目标,学习没劲,成绩很差。”
(7)运用双关——巧妙机智
如《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曲波《林海雪原》:“可是匪徒们走上这十几里的大山背,他没想到包马蹄的破麻袋片全被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露出了他们的马脚”实指露出了匪徒们的破绽。
2015-06-25
2016-04-12
2016-04-14
2016-04-15
20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