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报班

在线模考

教案模板

视频教学

直播课程

网校课程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师资格证 > 考试题库 >

陕西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二【答

时间:2019-10-23 16:48    来源:未知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答案】B。解析:戏剧按照矛盾冲突的类型划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是表现特定环境下的正义善良的人物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失败进而毁灭。揭示进步力量与黑暗势力对抗中被压迫、被摧残的矛盾冲突,抒发悲愤情感的作品。喜剧与悲剧相反。喜剧的主人公多是反面人物或有缺陷的人物与题干“悲剧的主人公一般是反面人物”冲突,矛盾冲突的结局是反面人物被揭露,进步势力取胜。正剧是悲喜剧,兼有悲喜剧的因素。

2.【答案】D。解析:婉约派为宋词一大重要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内容多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等。《定风波》为苏轼作品,该词作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于简朴中见深意,写出词人旷达豁然的胸襟及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属于豪放派词作的佳品。

3.【答案】A。陈白露为曹禺《日出》的主要人物,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四凤为周家女佣,鲁大海为鲁妈(侍萍)与周朴园的儿子,周朴园为本话剧中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

4.【答案】D。解析:A.《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通过一个凄美的故事向人们展示战争对人,尤其对妇女造成的摧残,对美好生活和人类文明造成的灾难。B.《兵车行》为杜甫的叙事诗,全诗通过描摹送别惨状、征夫后社会底层生活的艰辛,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C.《静静的顿河》为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展现了1912-1922年间俄国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经历。D.《边城》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非战争题材。

5.【答案】D。解析:学生在学习病句相关知识时,应理解并记清病句的分类,然后逐一排查。D项的问题在于代词指代不明,应将第一个“他”改为“小陈”。故本题选择D项。

6.【答案】C。解析:“惟妙惟肖”意为模仿得生动逼真。与之前“模仿得”语意重复。故本题选择C项。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知识。A项,“生”通“性”;B项“徧”通“遍”;C项,“受”通“授”。故本题选择D项。

8.【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标中课程实施建议的理解。口语交际教学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高中学生关心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ACD选项均是对写作教学的指导,故本题选择B项。

9.【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学设计环节。题干中的三个问题均属于探究式问题,是由易到难,梯度呈现的,并非难易程度相近。故本题选择A选项。

10.【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学设计中的课堂收束。本堂课的收束设计进口本节课教学的中心,突出重点即苏武崇高、伟大的人格。教师用生活中真人真事对文章的中心进行点拨、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义。但是并没有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也没有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梳理,故本题选择D选项。

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文言文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这一要求看,文言文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吸取本文中优秀文化和道德修养,塑造完美的人格,所以并不是影响教学进度。

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中的导入环节。在课堂中的英语翻译只是导入的一小部分,以这种形式可激发学生的情趣,而且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不存在喧宾夺主之嫌。

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把问题落实到具体小组虽然有利于预设教学目标的落实,但是学生的自主性却得不到发挥,学生的潜力不易发掘出来,课堂容易陷入机械化的教学目标落实上,课堂的活跃性和生成性就无法实现。

14.【答案】D。解析:潜台词就是深藏在台词之中的真正含意。这种含意没有直接写出来,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台词流露、表达出来的。虽然剧中台词不一定每句话都有它的潜台词,但是具有丰富的潜台词是戏剧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可以给观众留下意会和回味的余地。所以没有必要逐句分析,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即可。故本题选择D项。

15.【答案】B。解析:所谓“穷而后工”之“穷”,不单单指生活条件恶劣,贫困,仕途坎坷等物质的“穷”,更深的是指有志难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等心理上的“穷”。而所谓“工”的文学,都是能够传世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文章。这些文章,几乎都是作者经历了艰难的人生之路后诞生的,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因为生活的“穷困”,才能激发人的心灵,激活人内在隐藏的潜能,从而爆发激昂悲慨的创作力,写成千古传颂的奇文。故本题选择B项。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16.(1)【参考答案】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课。虽然教师讲课时间短,但他把“教室”变成了“学室”,他的教学行为,关心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学生的修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生主动发展。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与合作,感受到学生的投入其中的喜悦之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优点:①教师的语言不论多寡,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言恰到好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感受、体悟、再创造的机会,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内化,不断增强文学的底蕴。②课堂上需要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这堂课上,教师让同学们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又注重培养学生发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

(2)【参考答案】当代语文倡导要在充分注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能力表现的不同形式,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功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健康地发展。而该教师设计学生自主发挥的原因就是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注意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不但让学生体会诗歌所带给大家的美感,而且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开发学生的语言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空间智慧、内省智慧等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和提升,也全面提升了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第④段中“一日暴十日寒”改为“一日曝十日寒”,第⑥段中“集掖成裘”改为“集腋成裘”。

病句:第③段“在这些困难面前,我们不能畏惧,唯有选择迎难而上,困难作为一种不断鞭策自己促使自己前进的鞭子”,改为“在这些困难面前,我们不能畏惧,唯有选择迎难而上,把困难作为一条不断鞭策自己、促使自己前进的鞭子”。

18.【参考答案】

本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标题直接点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开头引用一句名言,对名言进行解释,突出主旨。在论述的过程中,引用了很多事例进行举例论证,“苏轼”“丘吉尔”“毛主席”“乔布斯”,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论述得详尽且充分。其中还引用了这些人说的话,进行引用论证,增加说服力,富有文采。考生如果能引用一两个反例进行对比论证,会使本文的论证更加充分和饱满。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19.【答案示例】

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确立依据: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与特点和高中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确立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如下: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课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学生通过三个部分的感知理解,可以感受到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气节。

②《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③学生情况

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20.【参考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光,有多少成长与收获。这十七八年太珍贵了。而有一个人居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天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

(ppt展示,学生齐读,教师重点解释、强调划线的语句。)

1.作者简介

2.关于《汉书》

(ppt展示,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比记忆。)

3.故事背景(ppt展示,学生朗读)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知识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

1.疏通字音

(ppt展示疑难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有名词,注意结合书下注释校准字音。)

2.解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实词

3.划分课文层次

(1)请同学复述文章内容,每个自然段都叙述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由一组回答,ppt逐个展示情节过程的小标题)

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

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请学生快速划分层次(ppt展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四、分析课文,合作与探究

(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教师ppt展示每部分的问题,留一些时间交给学生,每组代表举手回答,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1.苏武一共自杀了几次?为什么自杀?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

讨论明确:

两次。第一次是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参与谋反的事实,苏武敏感地认识到自己定会受到牵连,因为不想国家尊严受辱,所以自杀。第二次是面对卫律的讯问,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引刀自刺。

不想自己受到屈辱,更不想因为自己而侮辱国家。

第一次是被张胜和常惠阻拦下来,第二次是被卫律请医生救活。从救治的繁琐的程序可以看出苏武是真想自杀,但都没成功。

苏武的举动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2.难道只有咱们关注到苏武的精神品质了吗?

明确:不是,还有匈奴的单于。“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对待苏武和对待张胜是截然不同的。朝夕候问,一来是怕苏武再出事,而来体现自己对苏武的关怀,试图收降苏武。这是对苏武人格的肯定。

3.说服苏武是事情首先落在了卫律身上,因为他就是降将。卫律是怎样来说服苏武的?苏武有何表现?

幽禁地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毡,数日不死

放逐北海,不至廪食——掘鼠食草,杖节牧羊

4.李陵,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北海,试图以自己曾与苏武同僚的身份来说服苏武。他有事怎样劝降的呢?卫律的“威逼利诱”策略已然失效,李陵又是什么样策略呢?

(请同学们细读一下李陵对苏武说的话,其中表达了几层意思?)

家——母丧兄亡,妻离子散

国——郡主昏庸,法令无常

得出结论:“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五、课堂小结

“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能为信念坚持如此,却实令人佩服!幸而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气节,作者的欣慰之感和赞美之情显而易见。十九年的年华就这样过去了,如果这十九年苏武在自己的国家,也许会有更高的爵位或官职,自己也许不会妻离子散。如果苏武投降了,也许也享受到不尽的荣华富贵,有了自己新的家庭。但是那样的话,历史不会记载他,人们也会忘记他。十九年是磨难,他诠释了什么才是坚守气节,什么才是忠心耿耿。苏武用一身肝胆照耀了史册。

六、作业布置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七、板书设计

21.【参考答案】

(1)一起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谈谈对苏武的认识。

讨论明确:

(这是开放性的讨论题,可以着重谈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赞颂他将个人恩怨与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也可以谈封建时代君王对臣下的刻薄寡恩。反映出自己的心得即可。)

(2)说到“忠义”,我们还会想起谁?

(同学们讨论并发言,要求用心组织语言,精炼流畅,注重口语的表达)

引导: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总结一下苏武有哪些优秀的品格。

苏武是一个感动古今的人物,他的“忠信”千古流传。

我们国家近些年,每年都会举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一个个来自民间的道德模范,用自己平凡的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请同学们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为苏武也写一份颁奖词。小组讨论完成之后请代表发言。

(ppt展示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部分颁奖词)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

帮助中心

课程试听   直播课堂

课程试听   直播课堂

课程试听   直播课堂

帮助中心

全国客服热线:400-029-1116
联系电话:029-85568912 87555512
乘车路线:1.乘19路、44路、215路、215区间、217路、229路、239路、323路
2.地铁2号线纬一街站C出口向南500米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陕师大门面房A段5号

邮箱:dadejiaoyujituan@126.com 官方网站:http://www.dade100.cn
陕西创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陕ICP备150025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