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报班

在线模考

教案模板

视频教学

直播课程

网校课程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师资格证 > 考试题库 >

陕西教师资格统考《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二【答

时间:2019-10-23 17:31    来源:未知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孔子主张“贵贱有序”,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故C项正确;材料中反映孔子反对改革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宽刑薄赋,故B项排除;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排除。

2.【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地方“郡国”数量增加,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刺史制度,故C项正确;A项是加强皇权的,排除;BD项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排除。

3.【答案】B。解析:由“草堂……诗圣……”可知是杜甫,由“醉来天子不能呼”勾画出李白那种我行我素、纵情诗酒的狂放与豪侠之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其词格固不高,但论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是因为柳永用晚唐律赋的笔调铺陈当时京城的承平气象,富丽风光。故选B。

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虽一夫可以将之,虽万里足以致之,是诚轻且便也”可以看出“交子”的推广降低了工商业运营成本,故D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商业管理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国家赋税的征收,故B项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5.【答案】A。解析:第①项应为保甲法的目的和作用,与题目中的信息“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均未涉及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无法得出第④项的结论;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均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故②③两项的表述正确。排除含有第①项或第④项的BCD三项,故选A。

6.【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是在元代,故A项错误;东汉晚期已成功的烧制出青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业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玉米传入中国是在明朝中后期,故C项错误;军机处设立于雍正时,故D项错误。

7.【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一条鞭法可知,明朝政府把田租、赋税、徭役等并入田亩中,主要按田亩数,征收白银完税。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中“明朝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的现象,一条鞭法是明朝税收政策的重大变化,故D项正确。

8.【答案】B。解析:题干中“实际上从这次海盗式的英中战争中取得实力的位移强国是俄国”反映了俄国在战争中得到了巨大利益。结合所学可知,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而在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胁迫清政府签订《瑗珲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故B项正确。俄国没有参与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材料“取得实利的唯一强国是俄国”不符,故CD两项错误。

9.【答案】B。解析:《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割台运动,引发了《申报》的共鸣,得到了《申报》的公开支持,故B项正确;清廷避战自保是在甲午战争中,故A项错误;C项错在“普遍”,故错误;材料和三国干涉还辽无关,故D项错误。

10.【答案】D。解析:洪仁玕著有《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思想,符合社会发展和近代化,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抗击西方列强侵略,A错误;民主共和思想属于辛亥革命主张,B错误;C是魏源思想主张。

11.【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理财主要是指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来求富,故选C;A是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为了自强,排除;B是张之洞创办的,排除;京师同文馆是属于教育方面的内容,排除。

12.【答案】C。解析:材料中说出现了新的社会集团,完成了种种社会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采用民国纪年,中山装的出现,握手礼的出现,剪辫放足的现象,故C正确;社会转型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含义是指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辛亥革命显然没有完成这个历史任务,A错误;改朝换代的说法不准确,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是中华民国,不再是封建王朝,B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封建经济基础和思想文化依旧存在,封建统治秩序没有被彻底颠覆,排除D。

13.【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蒋介石认识到了日本的不断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而把一些战略物资转移到西南以便抗战需要,即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对红军围剿以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问题,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把战略物资运到西南而非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处于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振兴实业的热情,故D项正确。洋务运动结束于19世纪9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成立,一战开始于191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BC三项排除。

15.【答案】B。解析:由材料“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3%”可知,1956年中国国民经济比例并没有出现严重失调,故A错误;据题干时间提示“1956年”和内容可知,主要反映的是工业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是“一五”计划的影响,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故B正确;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只是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C错误;材料与三大改造无关,排除。

16.【答案】D。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是在1977年,“双百”方针正式提出是在1956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分别是在1997年和1999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因此正确排列顺序是⑥③②①④⑤,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ABC项。

17.【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古雅典官僚体制规模小,没有强大的专制势力,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形成了民主政治,故D项正确。ABC项与史实不符。

18.【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平民和贵族的斗争成果,“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两者之间斗争并没有因此而终止”,表明在平民的斗争下,罗马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A正确;《十二铜表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B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C项“罗马帝国”表述错误,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

19.【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6—18世纪,根据所学可知,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侵占殖民地时,为了表明该地成为自己国家的领土,基本都以本国的国名或城市名来命名,但为了区别原地名,都在前面加一个“新”字。因而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等,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20.【答案】A。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生产组织领域出现垄断组织,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选择A正确。其他组合错误。

21.【答案】A。解析: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是伏尔泰,提倡自然权利常说,故①错误;孟德斯鸠提出系统的三权分立学说,是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奠基人,故②错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故③正确;卢梭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故④项正确。故排除BCD,选A。

22.【答案】C。解析: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的经济体制创新主要表现在苏联创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美国探索出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故C符合题意;A错在了苏联一度超过美国,这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不是二者的共性,因为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市场的作用,故排除B;D错在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下降,不符合史实,排除。

23.【答案】C。解析:普通高中历史课标规定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所以本题选C。

24.【答案】D。解析:据材料“历史不仅是……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与材料无关,故A选项错误;《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上起周威烈王,下讫后周世宗,不能说明“是所有人的历史”,故B选项错误;《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也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主要“记述人间过去之事实者也”,符合材料,故D选项正确。

25.【答案】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参考答案】

(1)政治上,建立了“皇帝”制度,独揽全国军政大权。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法令。(3分)

(2)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3分)

(3)思想上,书同文,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分)

(4)军事上,修长城;组织移民。(1分)

27.【参考答案】

评价中学生历史手抄报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整体效果

①报纸名称是否能反映时代特征,而且生动、精辟。

②排版设计是否符合逻辑及美学,看上去很专业。

③版面尺寸是否符合报纸尺寸。(4分)

(2)内容

①新闻社论,头版新闻是否具有真实、重要的历史性特征,所配社论是否有深度。

②照片图表是否与内容吻合,能多角度反映内容。

③标题是否有吸引力,内容是否具有可读性。若是地域性报纸,地方色彩是否比较浓郁。(4分)

(3)史实,报纸中的所有内容是否都符合史实。(2分)

28.【参考答案】

(1)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要对“一标多本”下的教材,采取“为我所用”的态度,树立“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理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5分)

(2)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利用课程标准提供的弹性空间,围绕模块特定的内容,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相关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相关史学研究新成果等进行整合,即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开发、创造、丰富和完善,使之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真正成为学生赖以拓展思维并实现和超越的坚实平台。(5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29.【参考答案】

(1)观点:孔孟儒学认为道德的核心是“仁”;主张舍生取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宋明理学认为道德修养是治学做人的根本;强调修心。(4分)

意义:有利于塑造理想人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4分)

(2)特点:吸收基督教、古代哲学和启蒙思想的成果;注重道德与知识、思想情感的结合;强调理性和实践,崇尚自由、法治和契约精神。(3分)

异同:

同:都主张“仁爱”;都注重道德的实践;都与情感相结合。(3分)

异:中国更注重道德中铬铁的自我修养,重感性。西方更注重道德的社会意义,重理性。(2分)

30.【参考答案】

(1)教育叙事。(1分)教育叙事是教师把自己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和教育实践中所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的文本资料。既可以把它看作是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方法手段,也可以把它看作呈现教育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教育叙事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呈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3分)

(2)它包括三方面的特点:

①教师应该叙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正在经历的事情。教育叙述所讲的故事应该是真实的,而且叙述者应该是故事中的主角或配角。

②教师应该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叙述自己的经历,强调情节,使叙述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③教师应该写出自己对经历的感悟和反思,不一定追求提升到很高的理论水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初步想法。(每点4分,共12分)

31.【参考答案】

(1)首先历史课堂提问要坚持思维性和新颖性的原则。历史思维能力包括“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启示?”三个层面。该老师的提问仅仅停留在了“是什么”的层次,问题的思维性不足,老师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料或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探究活动认识历史规律,使得历史课堂学习流于表面。同时老师问题的新颖性也不足,提问方式及角度都很常规,不能够有效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5分)

其次面对学生课堂中的突然发问,教师没有及时把握这一生成性资源,而是用简单的话语搪塞过去,说明这位教师的教学机智还不够成熟。同时这一消极的应对行为会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质疑能力和历史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5分)

(2)课堂中的突发状况实际是学生在学习中随机引发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生成性问题。面对生成性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资源,学生作答错误时教师不必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错误中的价值因素,通过追问或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偏,从中领悟新知。比如案例中的突发状况发生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针对刚才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进而引导学生对“落后就要挨打”的观点形成正确认识,同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22分)

32.【参考答案】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式导入。

教师引导叙述回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提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年代发挥了积极作用,那么它能否使用于和平年代呢?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复习式导入使学生在已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进而顺利过渡到本节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消极影响的史料提问学生,你们能从史料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与工人利益,造成了社会经济与政治危机。

(二)内容

在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后,教师组织学生探究,前后4人为一小组,给学生们5分钟时间,讨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商业以及分配方面等分析。

通过小组代表的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解除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将这些企业以出租的方式交给原来的业主经营,并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制。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小组探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作用

教师提问学生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对于苏俄有什么影响?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设计意图】史料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强调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作业:课下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设计意图】强调重点内容能强化学生的认识,同时对比异同更加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比较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

帮助中心

课程试听   直播课堂

课程试听   直播课堂

课程试听   直播课堂

帮助中心

全国客服热线:400-029-1116
联系电话:029-85568912 87555512
乘车路线:1.乘19路、44路、215路、215区间、217路、229路、239路、323路
2.地铁2号线纬一街站C出口向南500米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陕师大门面房A段5号

邮箱:dadejiaoyujituan@126.com 官方网站:http://www.dade100.cn
陕西创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陕ICP备150025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