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报班

在线模考

教案模板

视频教学

直播课程

网校课程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师资格证 > 考试题库 >

陕西教师资格统考《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卷一【答

时间:2019-10-24 09:47    来源:未知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卷(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答案】C。解析:图中等高距为5米,东南角地势最低,海拔为20到25米之间;东北角地势最高,海拔为80到85米之间,故两地的相对高度为55到65米之间,但不会是55米或65米,故C项正确。

2.【答案】C。解析:图中③附近河段等高线密集,表明该处坡度大,河水流速快。故选C。

3.【答案】B。解析:图中有两处适合建水库,一处是30米等高线所形成的口袋形地形,但该处设计的坝高达不到13米,故应选另一处。另一处为50米等高线所形成的口袋形地形,此处建坝坝顶海拔可为55米,坝底海拔可在40~45米,坝高在10~15米,符合要求。对照比例尺,55米等高线距离最近处约为40米,B项正确。

4.【答案】C。解析:读图,①城市一年有两次立杆无影,说明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一次是2月5日,则另一次的日期应关于12月22日对称,即在12月22日前45天左右,大致是11月7日,C对。A、B、D错。

5.【答案】B。解析:读图,1月份,①地河流进入汛期,②地是地中海气候,此时正值夏季,是枯水期,A错。7月份,①地盛行东南风,②地受西风带影响,盛行西北风,B对。①地为热带草原带,②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错。②地沿岸气候受寒流影响,①地不受寒流影响,D错。

6.【答案】B。解析:比较图中1、7月气温曲线相对位置可知,1月均温高于7月均温,说明该大陆位于南半球,故排除选项D;在大陆西部距海岸200km左右的位置,全年气温比同纬度其它地区低,说明这里的海拔高,图中显示由山麓到山顶的温差大约20℃,该大陆西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大山脉;根据各大洲的地形特点可知,南半球西部有高大山脉的大陆只有南美大陆,故选项B正确。

7.【答案】D。解析:图示区域位于34°S纬线大陆附近;结合图形可知山脉西侧5~10月降水量多,即冬季降水多,应该为地中海气候,是由于来自太平洋的西风带带来丰沛水汽形成的;山脉东侧11~4月降水量较多,即夏季降水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由于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造成的;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与降水量关系不大;地形、洋流对降水影响较小,所以造成该大陆东、西两岸降水季节分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故选项D正确。

8.【答案】C。解析:读图,图示花岗岩切断了石灰岩,说明形成晚于石灰岩,A错。乙山为褶皱构造的背斜结构,是褶皱山,背斜山,B错。甲处的岩层向下凹,位于向斜的槽部,C对。地形起伏和缓,主要为海拔低的高原,D错。

9.【答案】D。解析: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是丙处有断层破碎带,②对。图中,没有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①错。图中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③对。图中相对下沉的岩体在地表并不低洼,没有形成低地,④错。D对。

10.【答案】C。解析:②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下的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1.【答案】D。解析:①-②-③植被的变化主要是纬度变化,受热量的影响;③-④-⑤植被的变化主要是水分条件的影响;高山植物的垂直变化是山地垂直地带性的表现;⑤处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种类贫乏,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脆弱。

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黑灯工厂”的生产过程主要是机器人替代人工操作,所以最适宜技术指向型工业,B对。原料指向型工业、廉价劳力指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都需要劳动力较多,不适宜关灯生产,A、C、D错。

13.【答案】A。解析:“黑灯工厂”的推广普及将加快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A对。不能减少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量,B错。与促进世界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无关,C错。可能会加大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D错。

14.【答案】C。解析:最有可能首先实施“单独两胎”政策的省区,应是0-14岁儿童比重最低,人口老龄化比重最高的省区。读图,根据图例,人口老龄化比重最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丙省区,C对。

15.【答案】C。解析:该服务包含了追踪和查询两种功能,分别具有这两种功能的地理信息技术是GPS和GIS。

16.【答案】B。解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环境承载力最大值为6000人,这是考虑到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做出的估计数值;t2时期,该地人口数量和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超出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接近环境承载力,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

17.【答案】D。解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到环境承载力的制约;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环境持续供养人口的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18.【答案】B。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或海陆轮廓可知,图示国家为马达加斯加,属于发展中国家。①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该地地广人稀,草原广阔,适合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19.【答案】C。②地是热带雨林气候,与印度尼西亚水稻种植业区的气候类型相同,其水稻种植经验适合该地借鉴。

20.【答案】A。该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水平低,发展高效农业首先需要解决科技投入问题。

21.【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自然资源的分布。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水资源短缺。

22.【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城市的发展条件,作为首都的城市,职能多,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的经济中心。

23.【答案】C。解析: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不同农作物为主的依次排列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形态也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农业组织形式,即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其中,自由式农业圈为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如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鲜奶、花卉等。所以,蔬菜、花卉等农业分布在自由农作带。

24.【答案】D。解析:流水作用、重力作用、潜蚀和风蚀均为黄土地貌的外动力,而流水作用居首位。

25.【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土壤成土母质”;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因此是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26.【参考答案】

(1)根据不同的地理主题和知识属性,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突出一两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并辅以多种方法的交替使用,有利于保持地理学习注意力,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如选择地图教学法、“模拟旅游”教学法、学科联系教学法等进行组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更适应教学的方法。

(2)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可以用问题解决方式进行经纬网内容的教学: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类似“设计出行路线”“救援”的任务,提出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理解、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27.【参考答案】

探究一:地球?水球?

教师在在黑板上面展示全球地图,并且展示地球仪

【教师设问】:1.观察地图和地球仪,地球上的水域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2.陆地和水域面积比例大概是多少?

3.水域和陆地在地球仪上的分布有哪些特点呢?

4.我们把地球的名称改成“水球”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讨论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略

探究二:认识大洲和大洋

【活动设置一】:我是小小旅行家

【教师任务分配】:1.大洲的概念。

2.全球大洲的名称及其名称的由来和代表的意义。

3.说出最大的大洲和最小的大洲。

4.画出大洲的轮廓简图。

5.找出大洲的界限

【活动设置二】:我是小小航海家。

【教师任务分配】:1.大洋的概念,海和洋是什么关系?

2.四大洋的名称

3.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排序

4.全球四大洋的特点

【教师】归纳总结补充。

拼图游戏竞赛:教师提供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散的版块图。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看哪个小组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拼出一幅完全正确的世界轮廓图。

三、材料分析题(共3题,第28题16分,29题16分,30题20分,共52分)

28.【参考答案】

(1)技术。

(2)④。理由:位于流经城市的河流上游,水质好。

(3)不合理。钢铁厂会污染大气,应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地带;图示区域盛行东南风,③处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地带,在③处布局钢铁厂会对城区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9.【参考答案】

(1)①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游戏活动进行天气预报的播报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

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天气符号发挥想象力,思考为什么每种天气用特定的符号这一措施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③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寓学于嬉,增强的课堂的灵活性,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掌握,这种教学方式形象、生动、直观、符合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的原则。

④教师通过天气预报员的选秀活动在游戏活动中设置奖励机制,符合新课标中对学生行为评价的要求,这一措施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

(2)采用角色扮演法,将每一个学生扮演为不同的天气符号,让其在动画显示天气现象时,说出“自己”的特点,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样子。

通过角色扮演法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加强学生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30.【参考答案】

(1)①教学结构符合认知规律。李老师在讲授“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的教学结构为感受区域存在-感受区域差异-区域划分-比较区域间差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使课堂更为连贯流畅。

②采用自主探究法教学。在学习中国的四大区域及其划分依据时候。摒弃了传统的讲授法,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区域,然后展示作品,并且对作品的划分依据进行解说,最后再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点拨和总结。采用探究法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用地理术语表达地理观点的能力。

③采用直观法教学。在学习区域的有关概念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过“在信封上写邮政编码、打长途电话拨区号”的方式感知区域,然后通过呈现东北、海南、新疆等地区图片来感受区域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④采用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划”区域的时候,没有直接把不同区域的名称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回忆八年级上册学习的中国地理的总论,根据不同的要素来划分区域,加深学生对区域理解,为后面学生动手“划”区域奠定基础。

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填写邮政编码、呈现海南岛热带风光等,引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改理念。整堂课以探究教学为主,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

(2)优点:结课形式新颖。摒弃了传统的老师总结的方式,呈现钢琴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图片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缺点:

①缺乏对知识的检测。仅仅呈现一些零碎的图片,只是对知识简单的重复,缺乏学生的发言和互动,无法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反馈性不够。

②缺乏培养地理思维,课堂不够开放。课堂的结束不代表地理学习的结束,应该利用结课环节,提出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问题,把地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开放地理课堂,真正学以致用。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24分)

31.【参考答案】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风城说”;

3.认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进一步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分析、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2)【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活动: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让学生看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且读图分析黄土高原的范围

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二、风吹来的黄土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1000-2000米,除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那么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小组活动:将本小节知识设计成一场辩论(一组为风成说,另一组为水成说)。学生为观众评委,赞成哪一种说法并说明持这种意见的原因,得票多的为优胜组。

【设计意图】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设计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其发表自已的观点,给学生一个能张扬个性、展示自已的舞台,并使知识点具有生发性。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播放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通过以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高原的特点是边缘陡峭、内部平坦,但黄土高原的地表却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样子。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水土流失)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教师活动:设计如下的生活例子,将植被覆盖率不同的两盆花浇满水后倾倒,观察流出的水的浑浊度,用以探索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例子来寻找、探究,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

学生活动:根据现有知识,思考并回答--土壤、植被、降水这些方面造成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原因,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人为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和阅读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进而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水土保持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看法。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巩固提升】黄土高原要保持水土,必须退耕还林还草,那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还林还草呢?让学生做课后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

帮助中心

课程试听   直播课堂

课程试听   直播课堂

课程试听   直播课堂

帮助中心

全国客服热线:400-029-1116
联系电话:029-85568912 87555512
乘车路线:1.乘19路、44路、215路、215区间、217路、229路、239路、323路
2.地铁2号线纬一街站C出口向南500米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陕师大门面房A段5号

邮箱:dadejiaoyujituan@126.com 官方网站:http://www.dade100.cn
陕西创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陕ICP备15002534号-1